在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,土地生产主导着众多乡村女性的生活——在种田、除草、缝衣、做饭的日常中,岁月无声流过。
当AI浪潮来临,光纤嵌入黄土深处。过去数年中,数据标注产业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新业态,产生了强大的就业带动效应。不少乡村妇女以“人工智能训练师”的新身份出现在写字楼里,以新的“巧手”技能更新着机器人的智能程度,写下以勤劳改变命运轨迹的新传奇。
AI来到乡村
盛夏时节的周末,王梅梅会回到自家的田地,给玉米地除草,或为苹果树浇水施肥。而到了周一,这位46岁的农村妇女会在早上8点前出现在宜君县城一幢9层写字楼里,坐在电脑前,开始人工智能培训师忙碌的一天。
“我的工作就是不断地给机器人喂‘知识’,让它们变得更智能。”她说。
因为家里穷,王梅梅高中时辍学做裁缝。她的家乡位于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,这里地处黄土高原,家里三十多亩地都是塬上的旱田。在成为人工智能训练师之前,她靠干农活与踩缝纫机支撑着生活。
2021年,王梅梅看到了宜君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广告。“在县城,40多岁的女性就业机会多是去超市、餐厅做服务员。”王梅梅说,“当时我完全没听过人工智能,面试的时候,连头都不敢抬起来。”
宜君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是“AI豆计划”在宜君县的运营方。“AI豆计划”则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、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等机构共同发起的数字经济产业扶持项目。作为“AI+扶贫”的公益新模式,此计划旨在通过AI产业释放出的大量就业机会,培训相关职业人才、孵化社会企业,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脱贫。
“很多应聘者都是县城周边的农民,有的甚至没坐过电梯。”这家科技公司负责人张蕊说:“当地政府引入科技企业的目的是提高群众就业质量,所以我们求职门槛不高,只要上过学,会电脑,年龄大点也没事。”
人工智能训练师即对图片、文本、语音等原始素材进行注释或标记,让AI模型能“理解”并学习数据中的特征和规律。2020年初,作为人工智能训练师的一个工种,数据标注员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。
“相比于高难度标注和复杂标注,基础数据标注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并不高,通过系统培训就能胜任,这为县乡女性提供了就业机会。”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源说。
“巧手”改变生活
王梅梅的同事中,很多人都曾一边务农,一边打工赚钱:马帅帅曾做过导游、幼师,家中有15亩地,主要种苹果与核桃;王海莉做过纺织工,还曾在快递行业打工,家中有三十亩地,主要播种玉米……想要给机器人当老师,对电脑操作尚不熟练的农村女性,首先得大量学习。
坐在电脑前,王梅梅给一段文本打完主题标签后,又忙着将一段语音转化为文字,并标注说话人的情绪。“公司会定期培训我们。每次任务开始前,业务方也会通过视频进行定制化培训。”王梅梅说,“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,对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,我们必须以零误差通过考试才能开始标注工作。”
“最开始,我们只能做文字、图片、语音等基础性标注工作,行业门槛也比较低。”马帅帅说,如今随着技术迭代,规范化、专业化的标注也正给她们带来职业转型压力。“我们接触的行业越来越丰富,涉及无人驾驶、辅助医疗、金融保险等诸多AI应用场景,我们得不断学习跨学科知识。”
如今,这家科技公司员工人数达到240余人,超过70%都是宜君县周边的农村女性, 她们从最基础的电脑操作学起,逐渐成长为持证上岗的人工智能训练师。
“我们参与过豆包、深度求索(DEEP SEEK)等人工智能的基础数据标注处理,日常生活中的‘刷脸支付’‘集五福’业务,都离不开我们的基础标注工作。”王海莉说。
得益于这份月均4000元的收入,这些农村女性变得更加独立、自信。“从前,因为自己不挣钱,有时给娘家买点东西,我都不好意思开口。”王梅梅说,“这份工作让我有了价值感。每天接触前沿科技,丈夫和孩子都经常夸我很厉害。”如今,王梅梅也常用人工智能解决现实问题,比如使用人工智能查询玉米疾病,以便对症下药。”
科技赋能平凡群体
国家数据局发布的信息显示,目前,中国已建成七大数据标注基地,数据标注总规模达到17282TB,标注从业人员达5.8万人。据预测,到2027年,中国数据标注产业规模大幅跃升,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%。
“随着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,数据标注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目前仍呈上升趋势,但随着产业向高质量、精细化、定制化发展,对技能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。”刘源说。宜君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240余名员工中,有不少是回乡就业的大学生,他们从事难度更高的数据标注工作。
“90后”朱小玲上大学时学的通信技术。最初从西安辞职回到宜君时,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,她卖过彩票,做过微商,“那段时间既失落又迷茫”。如今她已是公司业务管理的小组长。“我和同事们都很喜欢现在的工作,它让我们学以致用。”出生在宜君县农村的公司女员工赵杨娟,则在2021年代表公司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,与来自哈佛大学、清华大学的嘉宾一起,分享人工智能带来的无限可能。
目前,宜君县已建成数字经济创新中心,累计完成超过60.7万项数据标注任务,实现产值3500余万元,辐射带动1000余人就业。宜君县的数字经济火了,不仅成为推动乡村共同富裕的新引擎,更为城镇与乡村青年实现自我价值插上了“智慧翅膀”。
技术的温度,在于能够赋能平凡的群体。从“剩余劳动力”到“数字生产力”,别样的“巧手”劳作,正在重构“农村女性”的标签。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,国家数据局发布首批47个数据标注优秀案例。宜君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“打造数据标注产业,助力县域人才振兴”成功入选《数据标注优秀案例集》。
监制:卫铁民、刘畅
记者:孙正好
海报制作:代若玄(实习生)
新华社对外部
新华社陕西分社联合制作
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炒股配资中心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